關註關鍵字排名城市“短命建築”現象
  “短命建築”不但造成msata社會財富嚴重浪費,而且導致城市文化斷層,拆除產生的大量建築垃圾也嚴重污染環境
  文/《瞭望》新聞周刊usb記者李松
  11月9日,中國城市長長的“短命建築”名單,又添新丁——江蘇南京市湖南路地標性建築圖書發行大廈(湖南路新華書店)於當晚十點三十分在爭議中被爆破拆房屋二胎除,該樓始建於上世紀90年代。
  近年來,此類“短命建築”在各地頻現。比如“西湖第一高樓”僅僅使用了13年就被炸掉、廣州天河城西塔樓剛建四層就遭爆破……除地標性建築外,還情趣用品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後短短幾年就被拆除。
  “‘短命建築’不但造成社會財富嚴重浪費,而且導致城市文化斷層,拆除產生的大量建築垃圾也嚴重污染環境。”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紹榮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在李紹榮看來,“短命建築”與中國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相背離。從長遠來看,應科學協調城市規劃與社會進步需求的關係。
  城市建設不僅要算經濟賬,還要考慮環境成本、民生成本,甚至拆遷等引發的社會成本問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認為,“這些成本要麼交給下一任官員解決,要麼由百姓承受,這為城市健康發展留下巨大包袱和隱患。”
  社會財富浪費驚人
  據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築和高層建築主體結構確定的建築耐久年限為100年以上,一般性建築為50~100年。
  但現實與此形成了鮮明反差。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20億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鋼筋和水泥,建築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30年。
  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英國、法國和美國,建築統計平均使用壽命分別達132年、85年和80年,城市裡“百年建築”比比皆是。
  從以往情況來看,不少“短命建築”並非質量差,而是還沒到達使用年限就被拆除。比如耗資8億元的遼寧沈陽綠島體育中心使用壽命僅9年;耗資3000多萬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落成不滿10年就被拆除;耗資4000萬元建成的重慶永川市渝西會展中心僅使用5年就被拆除;投資2.5億興建的沈陽五里河體育場僅使用了18年就被拆除……
  同時,還有大量城市普通住宅,在建成後沒幾年就被人為拆除,其數量及損失更是無法統計。
  據《中國青年報》一項受訪者達4916人的調查顯示,超過85%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築”,而超過一半受訪者對所在城市規劃不滿意。
  除了造成社會財富流失以外,“短命建築”也會不同程度毀掉一座城市的文化命脈。
  由於不符合新規劃,上世紀的雲南第一高樓昆明市老工人文化宮最近被爆破拆除,“壽命”不到30年。2013年9月6日,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在昆明城市規劃建設調研座談會上對此“狠批”,指出昆明過去採取的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許多積澱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拆除,對昆明歷史文化是一種毀滅性打擊。
  “規劃科學嚴謹、建築風格別具一格的城市,才能夠形成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研究所所長陳明生教授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短命建築”不但會造成巨大的社會財富損失,還會造成城市記憶的缺失,使城市文化斷裂、城市個性丟失。
  “‘短命建築’還會留下不少後遺症。”陳明生舉例說,“目前中國商品房住宅的產權是70年,‘短命建築’將會造成大量‘權證在、物業亡’的現象,從而損害居民利益,產生大量社會問題。”
  建築垃圾貽害無窮
  近年來,如何處理建築垃圾,化解“垃圾圍城”困局,已成為各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棘手問題。
  據統計,中國建築垃圾量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中國每年產生新建築垃圾4億噸。
  以昆明工人文化宮為例,其爆破後產生了1.4萬噸建築垃圾,僅清理時間就需要20多天,而僅拉運費用就約為58萬元。
  “‘短命建築’造成了大量建築垃圾,但中國對建築垃圾的處理,目前還處在一個比較粗放的歷史階段。”北京石油化工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曹淑艷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
  “目前,中國建築垃圾分類收集程度不高,建築垃圾廢棄處置以露天堆放或填埋為主,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環境。除了可直接回收利用的渣土、鋼材外,其他建築垃圾作為資源進行二次利用的比例很低。這與建築拆除缺乏高科技綠色環保技術有著密切的關係。”曹淑艷說。
  據工信部統計,2012年中國產生建築垃圾15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幾千萬噸,利用率不到5%,而歐美髮達國家的利用率在95%以上。
  在曹淑艷看來,大量建築垃圾不僅耗用了大量的徵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還降低土壤質量,污染周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還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空氣質量。
  “目前,中國大部分建築垃圾未經處理而直接運往郊外堆放,由此占用的土地還在增加。這些土地由於垃圾覆蓋,已暫時失去了自然的生產能力。同時,散落的粒徑較小的建築垃圾會改變土壤的物質組成,破壞土壤的結構,降低土壤的生產力。”曹淑艷說。
  “不少建築垃圾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建築垃圾在堆放和填埋過程中,由於化學反應、發酵和雨水淋溶,有些有害物質會活動起來,隨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危害周圍的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甚至造成污染。”曹淑艷介紹,建築垃圾有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就會影響大氣質量;垃圾中的細菌、粉塵隨風飄散,也會對空氣質量造成影響。
  折射官員政績焦慮
  從本刊記者調查情況來看,“短命建築”層出不窮,除一些城市規劃更改頻繁、建築設計有缺陷以及質量不達標外,更有著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等群體依靠城建創造政績、牟取房地產暴利等因素。
  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高級規劃師沈金箴統計了國內比較知名的50餘處“短命建築”發現,其中追求經濟效益和提升城市形象功能是造成“短命”的主要原因,達到近70%,規劃因素造成的占11%,城市轉型過程中體制原因造成投資無法跟進的占9%,而與建築本身有直接關係的建築設計環節和施工環節原因造成的僅分別占9%和3%。
  在以往拆除的“短命建築”中,有些是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規劃品位低、建築質量差、設施不完善的老舊樓。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建築的需求也在轉變。”李紹榮認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多數建築,在當時可能已很不錯,但以目前的需求來看,其功能、舒適度已比較落後,有些被拆除也情有可原。
  同時,有些“短命建築”也折射中國建築工程監管制度的弊端。2009年6月,上海閔行區蓮花河畔一幢13層在建商品樓出現“樓倒倒”之後,各地又發生了“樓歪歪”、“樓斷斷”等一系列問題。
  “商品樓出現質量問題,主要源於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得到嚴格的實施或遵守,而有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出現利益趨同現象,以致應該起到中立、公正的監管者作用的政府監管失靈。”陳明生說。
  而現實中,更多“短命建築”並非因質量差被提前拆除,而是問題出現在不理性、不科學、急功近利的城市規划上。
  “有些地方領導存在嚴重的政績焦慮。他們好大喜功,對規劃朝令夕改以致‘短命建築’頻出。”李紹榮分析,“近年來,土地價格快速上漲,拆遷置換出土地帶來的賣地收入,更能讓有些地方政府熱衷於大拆大建。”
  “目前不少地方的規劃,就只管三五年,無法保持長期的穩定性。主要是制定規劃後,‘領導意志’凌駕於法律效力之上——繼任者看著不順眼,說拆除就拆除,全憑領導一句話。”李紹榮說。
  “在大拆大建中,如果有腐敗的滲透,建築質量將很難得到保證。”陳明生說,“目前不論是招標投標,還是質量把關,都有權力尋租的空間。有的開發商將工程造價的一定比例作為‘公關費’預算用於拉關係、行賄,這必然會為開發商在工程中偷工減料埋下伏筆,導致工程質量低劣。”
  近年來,工程建築領域已成為官員腐敗重災區,截至2012年3月底,全國共查處工程建設領域違紀違法案件21766件,其中涉及招標投標環節的3305件,占15.2%;全國已落馬官員近半涉事建築工程。
  靠什麼根治頑疾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中國城鎮化速度不斷加快,減少“短命建築”的關鍵,還是要轉變政績評價機制,落實現有措施,強化問責機制。
  “對於一些老城市,原有基礎設施已無法適應發展,也無法提升城市品質和市民福祉,拆與建是正常的。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應充分考慮尺度問題,要科學規劃,兼顧效率與實效性。”李紹榮說。
  “在建築技術日臻成熟的今天,只要做好工程質量監管,很難出現豆腐渣工程。”李紹榮建議,“要通過規範建設招投標制度與遏制工程建設領域的腐敗途徑嚴把建築質量關,並處理好發展速度、規模和合理科學規劃的關係,剋服地方政府忽視未來長遠發展的短視行為。”
  “要扭轉各級地方政府的畸形政績觀,把有些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的表決權和決策權關進‘籠子’。”李紹榮建議,“在建築質量監管方面,要形成民眾、紀檢監察、財政審計、社會團體等全方位的社會監督,加強對城市建築事前、事中、事後的全程監督,剋服規劃隨意化、任意化現象。”
  “要建立懲治建築領域腐敗的長效機制。”李紹榮說,要增強城市建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延續性和執行力,重大工程隨意拆建造成嚴重浪費,或建成“豆腐渣工程”,應嚴肅問責相關人員。
  在近年來土地價格快速上漲的背景下,拆遷置換出土地帶來的賣地收入,更能讓人對新建築“痛下殺手”。陳明生建議,要斬斷地方政府與土地出讓之間的利益關聯,來遏制部分地方政府的過度拆遷與過度開發城市行為。
  “推進城市建設規劃立法,強化法制監管,從而使城市建築儘快走向法治化軌道。”陳明生認為,“只有按照嚴格的程序進行科學規劃,並嚴格貫徹落實,才能避免規劃、建設的短期化行為;‘短命建築’大都是程序執行不嚴格造成,必須落實建築設計的審批程序,嚴格公示制度。”
  在陳明生看來,關鍵是要“嚴管”與“嚴懲”並舉,力促城市規劃、項目落地的“透明化”,防止官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才能從實質上遏止中國建築“英年早逝”。□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u87vuctm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